萍乡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与成果
萍乡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与成果
2013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中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提升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解决城市内涝和雨水问题。
得益于优越的资源禀赋和良好的区位条件,萍乡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江南煤都”“工运摇篮”。以煤炭开采为核心的工业文明给萍乡带来了蓬勃发展生机与动力,萍乡快速由萍水河畔的赣西小镇发展成为闪耀在赣湘边际的一颗璀璨明珠。
新世纪以来,资源日渐枯竭,传统产业萎缩,经济缺乏新动能,城市发展举步维艰。同时早期城市无序扩张带来的种种后遗症逐步显现:老城区生态空间匮乏、市政基础设施薄弱、洪涝灾害频发。特别是洪涝灾害问题,是长期困扰萍乡城市发展的一个顽疾。老城区4处历史内涝区逢暴雨必内涝,84处地势低洼的潜在易涝点内涝积水风险高。以内涝积水最严重的万龙湾内涝区为例,2016年7月8日降雨79.8毫米,万龙湾内涝面积1.2平方公里,最大积水深度超过1米,近4000户、1.5万人受灾,财产损失高达上千万元。城市与自然、人与水之间的矛盾凸显。
自2015年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开展以来,萍乡市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创新,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从试点区扩大到全市范围全面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探索并提炼出了以“践行三项理念、坚持一条主线、夯实六个支撑”为核心的江南丘陵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萍乡模式。“绿色发展理念”“系统建设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三种理念是萍乡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域管控—系统构建—分区治理”的技术路径是萍乡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条主线;组织保障、制度体系、技术支撑、模式创新、海绵产业、城市转型六个具体策略则是萍乡海绵城市建设科学、高效、有序推进的基本保障。
实践证明,“全域管控—系统构建—分区治理”的技术路径高度契合萍乡本地实际。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前,萍乡每年都会发生多次严重内涝。自2017年关键节点工程建设完成后,至今已历经多次暴雨检验,各河流平稳度汛,未发生河水漫堤现象,历史内涝点无一发生内涝。以近18个月萍乡最大一场暴雨为例。2017年6月,湘赣地区经历了一次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的连续性暴雨天气,主城区累计降雨量540.8mm,为常年来6月降雨量均值238.0mm的2.3倍,其中日降雨量最大的一天达94.2mm,但各易涝点液位计监测数据始终未超过警戒线,均未发生内涝积水问题。萍水河水质呈持续好转趋势,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海绵城市生动地描述了一种人水共生和谐的城市新形态,是着眼于雨水、洪涝治理并解决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等问题的系统认识论与方法论。海绵城市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华文明特质的传统哲学精髓,“道法自然”“与水为友”“天人合一”等传统哲学思想都在海绵城市的体系中焕发着中华文明的光芒。海绵城市吸收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养分,同时通过对中国城市发展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城市问题进行系统反思,吸纳当代国际城市的雨洪管理技术,形成了针对涉水问题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建立在解决涉水问题基点上的海绵城市,实际上是在建立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新格局和新形态。因此,海绵城市是实现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协调和谐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城市建设道路,是实现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建设生态、绿色、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
- 上一篇:南京透水混凝土增强剂1吨价格
- 下一篇:透水路面施工材料的准备与厂家选择